近期,山东临沂等地出现了小学老师转岗到高中任教的“跨学段任教”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新京报评论指出,“跨学段任教”不可硬跨,这一举措需要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系统规划。以下是具体分析:教学模式与能力要求差异大:小学阶段着重于课堂的趣味性、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以及课堂组织和管理能力,而高中教育则更侧重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度,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老师习惯了“慢节奏、重习惯”的教学方式,要转变为高中“深挖掘、重系统”的教学模式,需要从头打磨教学方法、重构知识体系,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学生心理特征和交流模式不同:小学生与高中生在心理特征、行为方式以及交流模式上有着显著差异。小学老师长期与小学生相处,已经熟悉了小学生的特点,而到了高中,面对心理和行为都更加成熟的高中生,需要重新适应和调整与学生的交流和管理方式,这并非易事。教师自身意愿和职业发展问题:许多小学老师并不愿意调往高中任教,因为高中教学任务重,工作压力大。而且,转岗后职称评定标准变了、竞争环境也变了,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职业发展。例如,乡镇初中数学教师刘敏接到调令后,发现转去县城高中后,每月到手工资反而要少近2000元,原本很快能评上的中级职称也变得不确定了。家长对教学质量的担忧:高中阶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高考成绩和未来发展,家长们普遍对教学质量非常关注。当得知孩子的老师是从小学转岗而来时,难免会对教学质量产生怀疑,担心老师不熟悉高中知识点的深浅和高考题型,耽误孩子的复习。这种担忧可能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如部分家长可能会选择让孩子转学,给教育秩序带来不必要的干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