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我国在渤海湾盆地辽中凹陷古近系岩性勘探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由中国海油主导钻探的JZ27-6-3井测试日产原油约500吨、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成为该区域近年来最具标志性的高产油气发现之一。这一突破不仅刷新了渤海湾盆地岩性油气藏勘探的产能纪录,更破解了老油区二次勘探的技术瓶颈。 一、核心突破:高产井的关键数据与勘探背景此次钻获的高产井位于渤海北部海域的辽中凹陷,平均水深22米,完钻井深1925米,钻遇油气层厚度达57.4米。从地质条件看,该区域属于渤海湾盆地的重要含油气单元,但因储层构造极其复杂,此前数十年始终未实现规模性勘探发现。渤海湾盆地作为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历史最悠久的区域之一,自1956年启动石油普查以来,已发现近100个油气田,探明石油储量超8.6亿吨、天然气储量271.99亿立方米,但古近系岩性油气藏一直是勘探难点。 二、技术攻坚:破解“规模成藏”难题的创新路径中国海油科研团队通过三大技术创新实现突破:1. 地质理论突破:建立沉积物与凸起之间的耦合关系,首次明确古近系岩性体的油气运移规律;2. 成藏模式创新:提出“古近系岩性体优势运移模式”,破解了岩性体难以大规模聚集成藏的行业难题;3. 勘探靶区精准锁定:结合地球物理勘探与地质建模技术,精准圈定岩性油气藏富集区带,使勘探成功率大幅提升。 三、战略价值:能源保障与行业示范双重意义从能源安全角度看,该高产井的发现进一步夯实了我国海上油气资源储量基础,其产能可直接辐射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对保障区域能源稳定供应具有重要作用。从行业影响看,此次突破印证了渤海湾盆地古近系岩性油气藏的巨大勘探潜力,将推动老油区“二次勘探”进程——据测算,仅辽中凹陷类似区域的勘探潜力就可能带来数千万吨级的油气储量增量。此外,本次形成的技术路线和实践经验,可复制应用于南海、东海等海域的类似岩性勘探领域,为我国海域油气勘探开辟新方向。 四、历史延伸:渤海湾勘探的迭代升级渤海湾盆地的油气勘探历经多轮技术革新:1960年代通过重力、地震勘探完成区域地质概查,1970年代依靠混凝土钻井平台实现海上钻探突破,1990年代后进入数字化勘探阶段。此次古近系岩性勘探突破,标志着我国海上油气勘探从传统构造油气藏向更复杂的岩性油气藏迈进,勘探技术水平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