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媒彭博社等多家权威媒体报道,法国总统马克龙和德国总理默茨计划于2025年7月访问中国,以庆祝中欧建交50周年。作为空客公司的主要股东国,德法领导人此行的核心议题之一是推动空客与中国签署一项规模庞大的飞机采购协议。 一、订单规模与机型细节此次潜在订单的规模预计在200至500架飞机之间,涵盖窄体机与宽体机型号,其中宽体机占比可能显著提升。若最终达成500架订单,将成为空客史上最大订单之一,并刷新中国民航业采购纪录,金额预计超过2022年中国三大航司与空客签署的292架A320neo系列订单(当时交易金额为372亿美元)。 具体机型方面,空客A330neo宽体机被多次提及,中国三大航司(国航、东航、南航)可能采购超过100架该机型,以满足远程航线需求。此外,订单中可能包含A320neo窄体机,延续中国市场对该机型的长期偏好。 二、背景与动因1. 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 自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加征关税以来,波音飞机在华成本大幅上升(如波音737 MAX价格涨至2.7亿美元,远超空客A320系列的1.1亿美元),导致中国航司暂停接收波音新订单。空客凭借欧洲供应链优势,可规避部分美国零部件关税影响,从而在竞争中占据主动。 波音虽计划于2025年6月恢复对华交付,但市场份额已被空客大幅挤压。截至2025年,空客在华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43%升至51%,未交付订单量达323架。2. 中欧关系的战略考量 德法作为欧盟核心国家,此次访华正值中欧建交50周年,具有特殊纪念意义。除航空合作外,双方可能就贸易、科技、气候变化等领域展开对话。空客订单被视为中欧经济合作的重要象征,同时也是中国在贸易问题上向美国释放的“信号”——通过加强与欧洲的合作,平衡中美博弈。3. 空客的本地化布局 空客在中国天津的总装线自2008年运营以来已交付超600架A320系列飞机,第二条总装线预计2026年投产。此外,空客在成都的飞机循环利用项目进一步巩固其在华产业链地位,为大规模订单落地提供了产能保障。 三、潜在影响1. 全球航空市场格局变化 若订单达成,空客将进一步拉大与波音的竞争差距。波音在华市场份额已从2018年的28%骤降至2024年的6%,且面临订单转售印度、东南亚等市场的困境(如技术适配成本高、议价权丧失)。与此同时,中国商飞C919的崛起(订单超1500架,2025年产能目标75架)可能重塑未来窄体机市场格局,形成“空客主导宽体、国产主导窄体”的趋势。2. 中欧合作的示范效应 航空领域的合作可能为中欧在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合作提供模板。例如,空客若将部分产能转移至中国,将深化双方技术合作。此外,欧洲需重新审视C919的适航认证流程,这被视为对中欧合作诚意的检验。3. 美欧博弈的延伸 美国近期对欧盟加征关税(原定于6月1日生效,后推迟至7月9日),而德法选择在7月访华,时间节点微妙。此举可能被视为欧洲在美欧贸易摩擦中寻求与中国合作的平衡策略,同时空客订单也可能成为欧盟在谈判中牵制美国的筹码。 四、不确定性与挑战1. 谈判变数 知情人士强调,当前订单谈判仍存变数,可能因细节分歧或政治因素推迟甚至破裂。例如,欧盟近期通过对华企业制裁措施,限制中国竞标欧盟公共项目,这可能影响中欧互信。2. 波音的反制措施 波音正与特朗普政府合作,试图通过政策支持恢复在华市场地位。例如,英国在5月与美国达成的贸易协议中承诺购买100亿美元波音飞机,美国则解除对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的关税限制,此举可能间接影响中欧合作。3. 地缘政治风险 德法领导人近期涉华言论(如默茨要求德国企业“去中国化”、马克龙在香格里拉会议上的表态)显示,欧洲在对华政策上仍存矛盾。若访华期间未能弥合分歧,可能对订单落地产生负面影响。 五、总结德法领导人访华及空客订单的签署,既是中欧经济合作的里程碑,也是全球贸易格局演变的缩影。尽管存在谈判不确定性和地缘政治风险,但空客在中国市场的优势地位、中美贸易摩擦的持续影响,以及中欧建交50周年的契机,均为订单落地提供了坚实基础。这一事件不仅将重塑全球航空业竞争格局,也将为中欧关系发展注入新动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