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于2025年7月5日正式发布《重庆市支持科技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激励政策》,旨在通过全链条扶持措施打造西部科技影视产业创新高地。该政策由市委宣传部、市电影局、市财政局联合出台,覆盖企业落户、硬件建设、制作服务、剧本创作、发行放映、技术创新及人才引育等关键环节,释放出力度空前的政策红利。 一、全链条政策支持体系1. 企业落户与硬件建设激励 对新引进的头部文化企业、港澳影视服务提供者给予200万元一次性奖励,设立西部(西南)总部的企业最高可获500万元奖励。同时,对新建设的科技影视硬件载体按固定资产实际投入的10%给予补贴,单个项目最高达1000万元;纳入市级重大项目的影视棚、专业楼宇等,补贴上限提升至1000万元。新获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的基地(园区),可获得最高1000万元配套支持。2. 制作服务与项目落地扶持 针对在全国任何省区市立项备案的影视项目,若在渝产生的拍摄服务费用超500万元,给予制片方20%补助;后期技术服务费用超200万元,再给予第一出品单位15%补助,单个项目累计最高补助比例达35%。对在渝影视企业,其拍摄和制作服务收入最高可获35%的奖励(如500万元拍摄收入奖励20%,200万元后期收入奖励15%)。3. 内容创作与发行放映奖励 优秀电影剧本若被列入中宣部等重点规划,最高奖励100万元;版权交易金额超50万元并在渝拍摄的项目,按15%比例返现,最高100万元。本地出品影片票房破1亿元即奖200万元,此后每增加1亿元加奖100万元,最高达800万元;斩获国家级文艺奖项的作品直接奖励400万元。在渝举办首站首映礼最高补贴100万元,路演按场次规模最高补20万元。4. 技术创新与设备升级补贴 引进高精尖影视技术设备(购置价超1000万元)的企业,按15%比例补贴,最高600万元。影视高科技研发企业年营收超1000万元或5000万元的,分别按研发投入的15%、25%给予最高100万元、500万元补贴。5. 人才引育与生态构建 国家人才计划专家等在渝设工作室,直接纳入新重庆人才服务体系,其落地项目按投资额的2‰给予奖励,最高100万元。重庆科技影视产教融合体已覆盖230余家高校、企业和协会,每年输送5000余名专业人才,并设立10亿元数字文创产业基金支持项目落地。 二、政策亮点与实施成效突破传统政策局限:以往同类政策存在准入门槛高、针对性不足等问题,此次政策通过量化补贴比例(如服务收入35%奖励)、放宽支持范围(覆盖全国立项项目),显著提升可操作性。全流程生态化培育:从剧本孵化、虚拟拍摄到后期渲染,政策推动企业向全链条服务升级。例如,某企业若同时提供500万元拍摄和200万元后期服务,最高可获145万元补贴。磁吸效应立竿见影:政策发布当天,23个重点产业项目和19部影视剧签约,总投资超26亿元,覆盖数字制作、AI赋能中心等前沿领域。永川科技片场作为核心载体,已吸引《长津湖》《狂野时代》等50余个项目入驻,主营收入破亿,拍摄档期排至2026年。 三、产业基础与未来布局重庆依托永川西部科技影视城,已建成亚洲最大虚拟摄影棚(926平方米LED屏)和国内首个科技影视数字资产平台,实现数字资产智能匹配、AI辅助创作及版权交易优化。未来将构建“一核两带”全域影视基地,推动“电影+文旅”融合,例如两江国际影视城年接待游客超百万,形成“观影-体验-消费”闭环。政策与《重庆市重大文艺精品项目资助和奖励办法》无缝衔接,形成“创作-制作-发行-放映”全周期支持体系,助力重庆从取景地向“全流程造梦工厂”转型。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标志着重庆正以科技为引擎,重塑影视产业核心竞争力,为西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样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