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市抗战文物数量呈现持续增长态势,这一成果得益于文物部门的系统普查、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以及保护政策的不断深化。以下是具体情况的综合说明: 一、新增案例与类型拓展通过历次文物普查和专项调查,北京地区不断发现并认定新的抗战文物。例如,2024年4月,延庆区京张铁路八达岭隧道地堡被正式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这处由侵华日军在1939年至1945年间修建的军事设施,填补了京张铁路抗战遗存的空白,使其遗产类型更加多元。同期,大兴区王场村地道遗址被认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建成博物馆开放,每日吸引约100名参观者。此外,房山区发现的“侵华日军记功摩崖刻石”作为北京现存唯一的日军记功刻石,于2025年3月被确认为普查登记文物,成为日本侵华的铁证。新增文物类型不仅包括碉堡、地道等建筑遗存,还涵盖实物、文献等。例如,“烽火印记——北京抗日战争主题片区特展”中展出的第29军战士钢盔、《伦敦新闻画报》抗战专题合订本等50件(套)珍贵文物,以及近年征集的抗战时期档案、照片等,进一步丰富了抗战文物的内涵。 二、普查与政策的推动作用北京市依托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系统开展抗战文物专项调查。2024年7月,市文物局发布通知,要求各区复核抗战文物情况,并动态增补认定结果。这一工作机制使得大量此前未被关注的遗迹进入保护视野。例如,丰台区程庄路碉堡、延庆区青龙桥车站日军营房等建筑,均通过普查被纳入文物保护范畴。政策层面,《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将革命文物保护纳入法制框架,并计划公布首批革命文物名录。同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抗日战争主题片区建设,统筹保护、展示和利用抗战遗址。2025年4月,市文物局再次强调加强抗战文物保护利用,要求各区及时处理安全隐患,确保文物安全。 三、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民间志愿者和学者在文物发现与认定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例如,文史学者马志璞自2017年起持续推动房山区“侵华日军记功摩崖刻石”的认定工作,最终促成其成为法定文物。铁路文化学者王嵬则通过提交申请,推动康庄车站建筑群被认定为普查登记文物,并完成修缮。此外,公众捐赠也成为文物征集的重要渠道,如爱国华侨鲁照宁捐赠的30余件反法西斯战争文物,进一步充实了抗战馆的馆藏。 四、保护与利用的结合新增文物不仅被认定,还通过修缮、建馆等方式实现活化利用。例如,顺义区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在2025年重新开放后,展览面积和展品数量翻倍,并增设互动装置,提升了公众参与度。王场村地道遗址博物馆则将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结合,成为地方文化地标。这些举措既保护了历史遗存,又通过教育功能传承了抗战精神。 五、未来展望北京市将继续依托文物普查和专项调查,动态更新抗战文物名录。根据2025年4月的通知,各区需进一步廓清抗战文物的分布和特征,并加强国际合作征集文物史料。同时,结合“十四五”规划中关于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的建设目标,未来北京抗战文物的保护将更加系统化、规模化,数量和类型有望进一步增长,为传承历史、教育后人提供更丰富的资源。综上,北京抗战文物数量的持续增加,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技术支撑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体现了对历史遗产的尊重,也为弘扬抗战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坚实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