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以来,A股市场震荡调整,避险情绪升温,部分资金主动转向兼具低估值、高股息双重属性的红利资产,使其成为资金配置焦点。以下是具体分析:市场表现凸显红利资产优势:9月以来,上证指数累计下跌,市场呈现震荡整理格局,前期领涨的国防军工、计算机等行业回调明显,而电力设备、有色金属和公用事业等顺周期行业走强。数据显示,9月涨幅居前的股票具备高股息特征,大涨股中高股息率(股息率不低于3%)个股数量占比是大跌股的2倍以上。红利资产的防御属性突出:红利资产具有安全边际显著的特点,当前中证红利股息率达6.24%,远高于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且显著高于沪深300等主流指数。同时,红利指数市盈率低于8倍,配置风险较低。在市场震荡调整时,红利资产能提供稳定的分红,如2020年以来的11次大跌中,红利指数有8次跑赢上证指数,抗跌性显著。资金避险需求推动:当市场风险偏好下降时,资金倾向于流向高股息资产。例如,2025年1月财新PMI数据走弱后,中证红利ETF(515080)连续5日净流入2.5亿元。2025年以来,全市场的红利策略ETF累计“吸金”83.4亿元,近3个月的资金净流入额达122.2亿元。政策与市场环境支撑:监管层多次强调增强分红稳定性,如新“国九条”,2024年A股中报分红规模创近年新高,且预计2025年政策红利将持续。此外,在低利率环境下,10年期国债收益率降至1.7%以下,而中证红利股息率达6.48%,股息率与国债利差处于历史高位,凸显其相对收益优势。长期资金流入支撑:险资、年金等长线资金对高股息资产的配置需求增加。例如,2023年1月,央企主要经营指标经过调整,将ROE新增为衡量利润水平的指标之一,央国企在分红方面的“领头羊”作用不容忽视,这也吸引了险资等长期资金对红利资产的配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