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令人惊叹的商业传奇,主角是熊猫快餐的创始人程正昌与蒋佩琪夫妇,他们凭借极具美国特色的“中式快餐”积累巨额财富,进而成为NBA波特兰开拓者队的股东,在商业领域书写了一段传奇篇章。以下是对这一事件的详细解读: 从惨淡小馆到快餐巨头的逆袭之路1973年,程正昌在洛杉矶帕萨迪纳开办了名为“聚丰园”的小餐馆,开业初期生意冷清,一天仅盈利20美元,只能依靠打折和赠送赠品来吸引顾客。转折点源于一道为迎合美国人口味而创新的菜品——橙香鸡(也有说法称是陈皮鸡)。这道菜将鸡肉炸至酥脆后裹上甜酸酱汁,完美契合了美国人对甜酸口味的偏好,同时又带有一丝异国风情,一经推出便大受欢迎,如今仅这一道菜每年就能为熊猫快餐带来近20亿美元的收入。1983年,程正昌将餐馆更名为“熊猫快餐”,并入驻购物中心,借助购物中心稳定的客流量和较低的租金,为品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蒋佩琪凭借电子工程博士的专业背景,为熊猫快餐打造了独特的科技优势。她设计的智能管理系统能够精准预测各门店的食材需求,使熊猫快餐在80年代就实现了数字化管理,比同行领先了整整十年。此外,“让服务员变成股东”的员工激励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许多底层员工借此机会晋升至管理层,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凭借这些优势,熊猫快餐的发展势头迅猛。1985年,门店数量达到9家;1997年,门店数量增长至254家,年收入达1.8亿美元;2010年,年收入突破10亿美元大关;如今,熊猫快餐在全球拥有2600家门店,每年营收超过30亿美元(不同来源数据略有差异,另有说法称超60亿美元),成为了美国极具影响力的快餐品牌。 跨界收购NBA球队的背后逻辑今年夏天,程正昌与蒋佩琪夫妇以4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波特兰开拓者队的部分股份,成为球队的新股东。他们选择跨界收购NBA球队,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量:资产配置需求:随着熊猫快餐的不断发展,企业积累了大量现金。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国债收益难以抵御通胀,而NBA球队作为优质的资产,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升值潜力,能够实现资产的有效配置。品牌协同效应:NBA在中国拥有5亿粉丝,而熊猫快餐在中国留学生群体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被视为“美国食堂”,两者的用户群体高度契合,能够形成“双向私域”的协同效应。此外,在收购完成前两个月,开拓者队签下了中国新星杨瀚森,这让人不禁联想到当年姚明加盟火箭队后引发的中国热潮,有望进一步提升球队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同时也能为熊猫快餐带来更多的曝光度和商业机会。商业版图扩张:收购NBA球队是程氏夫妇拓展商业版图的重要举措。他们计划将熊猫快餐引入球馆,让球迷在观看比赛的同时也能品尝到熊猫快餐的美食,实现餐饮与体育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品牌新的增长曲线。 事件背后的启示与影响对企业经营的启示:熊猫快餐的成功充分证明了适应本地市场的重要性。他们没有一味地坚持传统中餐的口味和经营模式,而是根据美国消费者的喜好对菜品和服务进行创新和调整,最终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同时,将科技手段和科学的管理理念应用于餐饮行业,以及完善的员工激励政策,也是熊猫快餐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亚裔在美影响力提升:程氏夫妇收购NBA球队,是亚裔在美国商业和体育领域影响力不断提升的一个缩影。此前,已有黄健华入股骑士队、蔡崇信全资收购篮网队、何猷君成为凯尔特人小老板等案例。越来越多的亚裔进入NBA球队管理层,不仅提升了亚裔在美国体育圈的话语权,也为中美之间的商业合作和文化交流搭建了新的桥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