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了13小时!这两国“握手言和”
巴基斯坦与阿富汗边境,一场持续13小时的马拉松谈判后,两国防长握手合影,边境炮声暂歇。
巴基斯坦国防部长赫瓦贾·阿西夫与阿富汗国防部长雅库布在卡塔尔首都多哈的谈判室里相对而坐。这场谈判持续了13个小时,双方时而激烈交锋,时而冷静磋商。
谈判最紧张时,巴基斯坦防长将一段巴塔袭击哨所的视频证据摔在桌上,阿富汗防长则拿出边境平民伤亡的照片,要求巴方给出说法。
多哈谈判后的握手照片迅速在社交媒体传播,标志着两国达成停火协议,并约定10月25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后续谈判,商讨边境联合管控问题。
01 短暂停火:9天冲突的波折
这场边境冲突的激烈程度令国际社会震惊。
10月9日,阿富汗塔利班外长穆塔基率团访问新德里,与印度外长苏杰生、防长辛格进行了为期两天的闭门会谈。
会谈后,印度宣布将驻喀布尔的技术团队升级为正式外交使团,并承诺提供援助。
巴基斯坦媒体获悉,穆塔基私下向印度提出希望获得军用越野车和通信设备,用于加强边境防御。
这一消息传到伊斯兰堡后,巴方反应迅速而强硬。
10月10日,两架巴基斯坦无人机越过边境,袭击了喀布尔郊区的一处别墅,目标直指巴塔组织二号人物卡里姆。
袭击发生后,巴塔组织对巴基斯坦边境哨所发动报复性袭击,造成3名巴军士兵阵亡。
局势迅速升级,巴基斯坦陆军炮兵对阿富汗边境城镇进行覆盖射击,阿富汗塔利班则以火箭弹回击。
到10月15日,双方交火已造成超过200人伤亡,巴基斯坦军方宣布在清剿行动中消灭了200多名塔利班成员及附属恐怖分子。
02 谈判博弈:13小时唇枪舌战
10月16日,在卡塔尔的斡旋下,双方达成临时停火协议。
然而,停火不到24小时,10月17日凌晨,巴塔组织袭击了巴基斯坦的多拉吉里哨所,导致5名巴军士兵牺牲。
巴基斯坦军方随即撕毁停火协议,将空袭范围扩大到多个阿富汗城市。
国际社会普遍担忧两国将陷入全面军事对抗。
出乎意料的是,10月18日,巴基斯坦与阿富汗两国防长现身多哈,开始了长达13小时的马拉松式谈判。
据参与谈判的知情人士透露,中方外交官在关键时刻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如果冲突持续,印度承诺的军事援助将很快送达阿富汗,而美国则可能以调停为名重新派遣军事顾问进入阿富汗。
这一信息让双方意识到,继续对抗只会让外部势力渔翁得利。
谈判最终取得突破,双方同意立即停火,并计划于10月25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后续会谈,专门讨论边境联合管控问题。
03 地缘棋局:区域势力的盘算与落空
这场冲突与和解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
印度在阿富汗塔利班外长访印后,曾积极筹划“南北夹击巴基斯坦”的战略布局。
印度媒体甚至透露,政府正在评估向阿富汗提供便携式防空导弹的可行性。
停火协议签署后,印度被迫暂停了驻喀布尔使馆的升级计划,原定11月交付的100辆军用越野车也被卡在边境。
更让新德里头疼的是,11月的印阿边境贸易额同比下滑了32%,阿富汗主动减少与印度的跨境能源合作。
美国的处境同样尴尬。冲突爆发后,美国国务院迅速表态愿意调停,实质是想借机重新部署军事力量。
然而,多哈谈判未邀请美国观察员参与。
遭遇冷遇后,美国转而推出“中亚安全援助法案”,计划向印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提供5亿美元“反恐援助”。
对此,巴基斯坦联合中国与伊朗迅速组建“南亚反恐情报共享机制”,并向中方开放两处边境雷达站,明确阻断美国势力渗透路径。
04 和平前景:理性选择与未来挑战
巴阿双方能够迅速从交火转向和解,反映了两国领导人的理性计算。
巴基斯坦与阿富汗都清醒认识到:地理上的邻国无法更换,无休止的对抗只会削弱自身,反而为外部势力插手提供机会。
停火并不代表矛盾彻底解决。巴塔问题依然存在,边境管控仍需长期协作,两国间数十年的信任赤字更非一次谈判所能化解。
国际观察家认为,未来的关键在于10月25日达成的协议能否落到实处。
如果双方能建立常态化沟通渠道,有效运作“联合巡逻区”,并通过经贸合作积累互信,持久和平才有望实现。
反之,若只是表面停火,暗地里仍互相提防,边境的炮声可能很快又会响起。
和平仅是两个邻国理性选择的开始。
10月25日的伊斯坦布尔会谈将检验停火协议的耐久性。如果联合巡逻和情报共享机制能建立起来,贯穿两国边境的“杜兰线”或许能从火药桶转变为合作纽带。
再精确的无人机打击,也无法实现孩子们在边境安心读书的场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