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产业规模跃上新高度,突破万亿元大关!
洁白雪道上飞驰而下的身影,南方室内滑雪场里涌动的人潮,共同描绘出中国冰雪产业前所未有的活力图景。
10月16日,2025国际冬季运动博览会主论坛发布的《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5)》引发广泛关注。报告显示,2025年我国冰雪产业规模将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053亿元。
这一数据标志着中国冰雪经济迈入了全新发展阶段。从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时的2700亿元,到2024年的9800亿元,再到即将突破的万亿大关,中国冰雪产业在十年间实现了令人瞩目的跨越。
01 产业历程:从缓慢积累到爆发式增长
中国冰雪产业并非一夜崛起。过去十年,产业规模从2700亿元增长至9800亿元,实现了超过三倍的增长。
这一持续增长态势在2025年将达到顶峰,突破万亿元关口。
冰雪产业的蓬勃发展直接受益于北京冬奥会的申办和举办过程。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为中国冰雪产业起飞的关键转折点。
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中国拥有室内滑雪场79个,比上一年度增长20个,增幅达33.9%,且仍有16个在建。
冰雪场地建设大幅提速。全国冰雪运动场地从2018年的1133个增至2024年底的2678个,增长超过一倍。
这些数字勾勒出中国冰雪产业基础设施的扩张轨迹,为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奠定了坚实基础。
02 消费热潮:从小众运动到大众参与
冰雪产业的万亿规模背后,是消费市场的强劲支撑。2024-2025冰雪季,居民参与冰雪运动及带动消费规模超1875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5%。
全国滑雪场消费金额达786.13亿元,滑雪场周边两公里消费金额增长27.97%。
消费市场的活跃直接体现在客流量上。2024-2025冰雪季,全国滑雪场累计接待客流量达2.56亿人次,同比增长13.5%。
更引人注目的是,入境客流量达81.7万人次,同比增长29.4%,显示中国冰雪产业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参与者。
新疆可可托海滑雪场作为新一年冰雪季首个开启运营的室外大型滑雪场,近日迎来了千余名滑雪爱好者。
与此同时,南方地区冰雪消费同样火热。深圳前海冰雪世界配套的热血奇迹室内滑雪场开始运营后,开业当天就接待了超过5000名冰雪运动爱好者。
“十一”期间,该雪场总接待游客量超过了20万人次。
03 南方突破:从“无雪可滑”到“四季冰雪”
中国冰雪产业最大的结构性变化,是南方市场的异军突起。南方室内滑雪场凭借不受季节和地域限制的优势,成为冰雪消费的新增长点。
在广东深圳,前海冰雪世界配套的室内滑雪场开始运营,这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室内滑雪场。
从滩涂到滑雪场,深圳的案例成为南方发展冰雪经济的缩影。该滑雪场总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配备5条专业雪道,最大垂直落差达83米。
长三角地区已有15家室内滑雪场,居全国第一位。浙江省、江苏省的雪场数量分别达到23个和22个。
南方科技大学体育中心教授董伦红指出:“在南方带动更多的人参加冰雪项目,可以重构冰雪产业链的扩大化发展,甚至赛事、群体项目可以辐射到东南亚,来扩大冰雪项目在全球的板块。”
技术创新进一步拓展了南方冰雪产业的边界。在四川成都,我国自主研发的旱雪设施使得冰雪运动在户外可以四季持续开展。
苏翊鸣、谷爱凌等奥运冠军都曾经在这片场地上磨炼技能。
04 未来前景:从规模扩张到高质量发展
按照规划,到2030年,中国冰雪产业规模将突破1.5万亿元。这一目标预示着未来五年产业还将保持快速增长。
从区域布局来看,中国冰雪产业正由单一集聚向多元协同转变,逐步形成“一区两带多节点”的发展格局。
《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5)》从政府和企业层面提出了发展建议。政府层面,要强化区域协同,完善区域协调机制,打造多极化格局。
企业端则要在产业链上拓展,上游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等方向延伸,中游服务企业拓展增值领域,下游企业借助融合业态实现市场扩张。
冰雪装备制造领域存在巨大机遇。中国冰雪装备国产化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高端造雪机、压雪车、专业滑雪服等产品的进口依赖度依然较高。
这些“短板”恰恰成为南方城市的“机遇窗口”。
以上海某企业为例,其联合高校研发的“智能造雪机”,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对湿度、温度的实时调控,造雪效率比进口设备提升20%,而成本降低40%。
广州室内滑雪场的洁白雪道与室外常绿的棕榈树相映成趣;杭州西溪湿地的摇橹船载着身穿滑雪服的年轻人驶向岸边。
这些看似矛盾的场景,恰恰是中国冰雪产业突破地理边界、实现创新发展的生动写照。
随着第十五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等大型冰雪赛事的接连举办,中国冰雪产业还将进入持续高速增长阶段。
万亿规模只是一个新起点,冰雪经济正向着更广阔的未来滑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