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非遗盛宴”,一场穿越千年的味觉之旅
阳光下的吴堡手工空心挂面细若发丝,如帘垂挂,甚至能吹起泡泡,引得观众纷纷驻足拍摄。
“这手艺太神奇了,每根面都藏着老祖宗的智慧。”西安市民李女士在吴堡手工空心挂面万人宴现场感慨道。 数千市民游客齐聚西安钟楼兴正元广场,不仅品尝了这道《舌尖上的中国》力推的非遗美食,更亲眼见证了始于隋唐的挂面制作技艺。
与此同时,在福建建瓯的饕餮广场内,一场以“建州文化”为核心的“建州胜筵”正在上演。巨幕LED将观众带入《清明上河图》般的宋代建州盛景,餐秀以南宋美学为基调、二十四节气为主线,通过“一赏一菜一互动”的模式,让每道菜品都成为讲述文化故事的载体。
01 非遗美食:从技艺到记忆
非遗美食,远不止于满足口腹之欲,它承载着千百年来的文化记忆与匠人智慧。
吴堡手工空心挂面的制作技艺始于隋唐,盛于明清。和面、搓条、上筷子、醒面、分面……一道道工序行云流水。
非遗传承人手下,数千根细若发丝的手工空心挂面在阳光下如帘垂挂,甚至能吹起泡泡。
在山西偏关,首届晋陕蒙“舌尖上的非遗”厨艺大赛汇聚了来自山西、陕西、内蒙古三地的厨艺选手。
偏关羊肉的细嫩、黄河鱼的鲜香、莜面的筋道,每一道菜品背后,都是黄土高原农耕智慧与草原游牧文化的交融。
“这些非遗美食如同一条无形的长城,守护着中华民族的味觉基因。”大赛主持人这样评价。
02 饮食礼仪:宴席中的文化密码
中国宴席文化博大精深,不同的宴席承载着各异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
山东博山的“四四席” 就座次礼仪而言,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席距八仙桌,坐漆木圈椅,两两相对,宾主得序。
迎门对面位置为“上席岗”,左为“席尊”,右为“席首”,是席间辈分最高、身份尊贵客人的座次。
方桌为八人用餐,但也有例外——六人为“敞口席”,七人为“缺口席”,九人为“挂角席”。长幼有序,宾客分明,彰显了不同座序。
聊城茌平的 “海二八”宴 是当地方圆几百里最高档次的酒席。只有在为老人庆寿,儿子落帖(民俗定婚仪式),婚事中“会亲家”等正规隆重的场面上,才用得上。
“海二八”即两个海碗,俗称“大件”,加上八碗伴酒菜、八碗下饭菜,前一个“八”讲究味美,要四甜四咸;后一个“八”讲究实惠,要有菜有汤。
03 地方盛宴:一席知全貌
Across the vast land of China, various regions have developed their own distinctive feasts that reflect local culture and history.
闽北地区的非遗宴席丰富多彩——从“朱子家宴”到“文公宴”,无论是以茶入馔的“武夷茶宴”,还是朴实无华的“峡阳福宴”,这些充满历史韵味与地域特色的盛宴,无不承载着对先贤的致敬和乡土情怀。
朱子家宴源于朱熹在武夷山五夫的四十八年生活。
“朱子家宴”中的笋、姜、乳饼、笋脯、紫蕈、木耳等食材,就地取材于五夫。朱子家宴经数百年完善,如今已形成能运用于家常、便宴、宴会的礼仪和各式宴席。
2017年,朱子家宴被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项目名录。
泰山封禅御宴则是山东非遗宴席的杰出代表。泰山帝王封禅文化,孕育了泰山封禅御宴的诞生。
它以鲁菜系为主,吸收兼容全国各地的饮食文化经典,经历代御厨的精心研磨,形成了以泰山为品牌的独特风味和品格。
既有浓郁泰山地域特色,又有皇家品味、气派的特点。
04 创新与传承:非遗美食的当代价值
在当代社会,非遗美食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带动就业增收的“致富面”。
吴堡手工空心挂面不仅是美味佳肴,更是带动1200余名“吴堡挂面匠”就业增收的“致富面”。
此次走进西安,是践行“非遗+文旅”“非遗+电商”发展模式的生动实践,旨在让千年手艺走出大山,让更多人感受其背后的匠心与价值。
扬州中国淮扬菜博物馆推出的秋冬“运河宴”,则是一席以京杭大运河为叙事核心的宴席,将千年运河历史、非遗烹饪技艺与沿线饮食记忆深度融合。
“这不仅是一桌菜,更是一部可食用的运河史诗。”扬州扬子江文旅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运河宴”承载着大运河孕育的扬州繁华,浸润着盐商文化赋予淮扬菜的风雅底蕴。
从西安兴正元广场的吴堡手工空心挂面万人宴,到扬州中国淮扬菜博物馆的“运河宴”,再到建瓯的“建州胜筵”,这些非遗盛宴的共同点在于:它们让食客的每一次品尝,都成为与历史对话的契机。
正如原创歌曲《偏关味道》所唱:“酸粥酸里带着甜,就像咱偏关人的日子一般”。寻常食材被赋予深厚情感,这正是非遗美食穿越时空的魅力所在。
|
|